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健康信息 > 健康科普 >

春日护脑指南:六招助您安稳度过脑血管病高发季

东北国际医院 (0)次

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,但乍暖还寒的气候变化、昼夜温差大等因素,也让脑血管病(如脑卒中、脑出血等)进入高发期。数据显示,每年3-5月脑血管病发病率较冬季上升约15%,这与血管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和春季人体代谢加速密切相关。如何抓住春季养生关键期,科学预防脑血管病?以下六项策略为您保驾护航。

巧对“春如四季”,稳住血管压力

春季气温波动频繁,血管易受冷热刺激收缩扩张,导致血压“过山车式”波动,增加血管破裂或血栓风险:

1、穿衣讲究“洋葱法则”:早晚低温时采用“内薄外厚、多层叠加”的穿衣方式,中午升温后可逐层脱减,避免温差冲击血管。高血压患者晨练建议推迟至日出后1小时,避开“魔鬼时间段”(清晨5-8点为血压晨峰期)。

2、防过敏就是护血管:花粉过敏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激活血小板,增加血栓风险。过敏体质者外出需佩戴N95口罩,归家后及时清洗鼻腔。

舌尖上的“血管清道夫”

春季饮食应以“清肝、柔肝、疏肝”为原则,搭配护血管营养素:

1、低盐高钾: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内(约一啤酒瓶盖),同时多吃菠菜、芋头、香蕉等富钾食物,帮助排出体内多余钠离子,稳定血压。

2、膳食纤维“扫垃圾”:燕麦、糙米、魔芋等富含可溶性纤维,能吸附肠道内胆固醇并排出,建议每日摄入25-30克(相当于2碗燕麦粥+1根玉米)。

3、Ω-3脂肪酸护脑:每周吃2次深海鱼(如三文鱼、鲭鱼),或每日补充10克亚麻籽,其抗炎成分可减少动脉斑块形成。

运动“温养”代替“猛练”

剧烈运动可能诱发血压骤升,春季更适合“慢节奏”锻炼:

1、优选黄金运动组合:太极拳(调节自主神经)、适当快走(需依据自身耐力-心率控制在110-130次/分钟)、八段锦(改善微循环),每周5次,每次30分钟。运动前后各喝100毫升温水,避免血液黏稠。

2、久坐族“碎片化护血管”:每小时做3分钟“踮脚尖+踝泵运动”,促进下肢血液回流;办公时可将电脑垫高,避免低头压迫颈部血管。

慢性病管理“严把关”

1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脑血管病的“隐形推手”,春季需重点监测: 

血压监测“双时段”:每天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、晚上睡前各测1次血压,若连续3天波动超过140/90mmHg,应及时调整用药。 

2、血糖“平稳过山”:避免骤升骤降,餐后血糖建议控制在7.8-10.0mmol/L之间,可采取“先吃蔬菜→再吃肉蛋→最后主食”的进餐顺序。 

3、血脂“动态追踪”:甘油三酯>1.7mmol/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>3.4mmol/L时,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药物。 

细节习惯“扫雷行动”

1、戒烟限酒:吸烟会使脑血管痉挛风险增加3倍,戒烟1年即可降低卒中风险50%;饮酒量需严格控制,男性每日酒精摄入≤25克(约红酒250ml)。 

2、警惕“卫生间风险”:用力排便可能瞬间升高颅内压,建议如厕时脚下垫矮凳,保持髋关节弯曲;便秘者可每日晨起空腹喝300ml温水,顺时针按摩腹部。 

3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筛查: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者,中风风险比常人高4倍,建议通过多导睡眠监测确诊并及时干预。

心理调适与应急锦囊

情绪“稳压器”:春季肝阳易亢,可通过“4-7-8呼吸法”(吸气4秒→屏息7秒→呼气8秒)平复情绪,或每天练习10分钟正念冥想。 

牢记“FAST”口诀: 

Face(面部下垂) 

Arm(手臂无力) 

Speech(言语含糊) 

Time(立即拨打120) 

若出现突发头晕头痛、单侧肢体麻木、视物重影、口角歪斜等症状,需在4.5小时内抵达具备溶栓能力的医院。 

【温馨提示】65岁以上老人、有卒中家族史者、房颤患者等高危人群,春季应加强颈动脉超声、经颅多普勒(TCD)筛查,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(需排除出血风险)。每年3-4月可检测同型半胱氨酸(Hcy)水平,若>15μmol/L需补充叶酸+维生素B12+维生素B6片。 

春天是生命力的象征,也是守护血管健康的关键期。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,不仅能降低当下脑血管病风险,更能为全年健康筑牢防线。记住:预防永远比治疗更有力量! 

 

供稿:神经内二科

编辑:池佳

校对:贡玲艳

审核:刘沛军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医院地址

沈阳市浑南区天赐街2号

(奥体中心北门200米)

交通指引

乘地铁二号线奥体中心站下车(B出口)

公交V104路/浑河雷锋号/124路/334路

东北国际医院站下车

公交155路/150路/浑南新区一线

新华公寓站下车

咨询电话

024-82881111

生活始于健康

长按关注|东北国际医院